武夷山悬棺(武夷山悬棺未解之谜)

武夷山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就在这里劳动和生活,逐渐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东南角独特的“古闽”文化和随后的“闽粤”文化,延续了2000多年,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

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有“造舟棺”和“虹桥板”。位于武夷山,分别有嘉禾船棺和虹桥板18件。根据国家文物保护与技术研究所的C14,它们的年代从3750年到3295年。

宋《太平广记》记载武夷:“或风雨黄昏,听得马箫声,天蒙蒙亮,崖上有棺。”

这些故事,其实都是这个千古之谜的后记。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代替不了事实,也代替不了几代人的探索。

据考古学家考证,武夷山九曲溪两侧悬崖上的这些悬棺,大约形成于3200-3700年前,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

这些悬棺和人们平时看到的棺材不一样。这些悬棺是用一整块木头凿成的,里面是[/k0/]。它们的外形与东南沿海常见的篷船十分相似。遮阳棚顶部中央有一条宽7厘米的平脊,靠近最后一个隔板处凿有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孔洞。

为什么要把它高高的放在悬崖上?

是的,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孝心,如吴人:“卑者自以为孝”。越高越吉祥。

是的,这是部落酋长显示身份、权力和独特性的一种方式,在人民中也有一种服从感。

有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护尊者的身体不被野兽侵犯,从而保护亡灵安全无子。

有人认为这是古人崇山意识的体现,为了让死者的鬼魂更方便升天。

有人认为这与古代先民对鬼神的崇拜有关。神仙船可以让死人漂浮起来,通过一个开着的洞直接穿越冥界。

有人认为这与鸟类的图腾崇拜有关。只有在这个高高的洞穴里,它们才能与鸟类和祖先融为一体,才能与之抗衡,找到自己真正的家园。

有人认为,这是窑洞与水上生活融合的具体体现。逝者和生者一样,可以有栖身之所,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享受永恒的幸福。同时,它们也能表达逝者对生命和山川的眷恋和渴望。

是的,因为很多民族自信是从岩石中迸发出来的,所以这种葬俗有着强烈的生殖崇拜和外阴崇拜意识;生者以此为死者的超度。愿亡灵早日转世,无论是为了人民,还是为了神灵...

棺材如何放入洞穴?

对于这个解释,早在一千年前,就有人解释过。他就是顾,南朝人。他认为武夷山存放悬棺的山洞叫“仙屋”,这是神仙做的,只有神仙才能做到。这种说法当然不靠谱,但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一件事,那就是至少在南朝,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这种程度,南朝还没有把棺材放进悬崖的手段。

根据明代的记载,如张福郎从岩顶险降,有人提出棺材可能是从岩顶吊到洞内,再搬进去的。例如,唐朝以前,吴人住在“河边山有半根肋骨,雕壁龛以埋之,从山上吊一根绳子做棺材”。但是,在三四千年前,人类还没有发明使用卷扬机等机械。这艘船棺只有将近五米长,而且体积庞大,难以控制。有的岩石突出,会撞毁船棺,有的山峰无法攀登。

有没有可能修一条栈道把棺材搬进去?

自古以来,武夷山就有许多格非栈道的记载。虽然架设栈道工程量巨大,但武夷悬崖多为孤峰,突兀陡峭,没有可供架设的缓坡。一些人发现,在一些悬崖之间似乎有千斤顶堆叠的痕迹。然而,当考古学家使用现代工具检查白岩二号船的棺材时,他们仔细观察发现,聚集在尚锋山顶的白岩悬崖之间没有栈道的痕迹。

有没有可能通过架设架子把棺材抬起来?

因为广西有这样的先例:“土土司至高无上,民之力,以土为台,运棺于其中,物在后台卸移,而棺在Oedolgae。”无论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去建造一个三五十米的平台,当四弯大藏峰的金鸡洞正对着巨池(据云深约40米)时,平台能建在哪里?

也有人提出“可以用升降法”。

1989年,同济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有关部门合作,在贵溪尝试用这种方法抬棺,但最终不得不用机械甚至润滑油完成实验。

它们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条件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如果把它们往前推一千多年呢?你无能为力。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在复杂的山峰和洞穴中,仅靠拉绳是无法完成船棺的安放的。

在此基础上,有人问有没有可能先让人试着进洞(或者爬),然后几个人一起试着把棺材拉进洞。与升降式相比,可以减少一半左右的距离,在操控方面也方便很多。

而武义的洞窟小到只能装一个船棺,有的甚至只能装一半──剩下的一半往往挂在那一半空。这样的洞穴能容纳多少人?两个人能把这个庞然大物抬起几十米,搬进山洞吗?

也有人提出了地质变化的理论。据说古代九曲溪的水位比现在高得多。那些今天看起来很高的棺材,当时可能已经接近水面了。古人用船把棺材运到洞口,然后就可以放进去了。但地质学家表示,在3000多年内不太可能出现如此大的地理差距。武夷山地区没有发生大的地质变化。所以地质变化造成悬棺现象的说法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