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或长或短的任期里,她似乎都在变“魔法”。每到一所学校,她不仅能迅速找到其资源优势、破局之策,挖掘出新的生长点,而且能很快将家长变为同盟军,让社区变学区,令弱校变强校

而今,她所在的济南市舜耕小学已成为一所响当当的名校。历经17年坚持不懈的上下求索与持续深耕,“生态化教育”就像校园里道路两旁的一株株苍翠之木一样,已经从稚嫩的种子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绿荫如盖,摇曳多姿,散发着蓬勃与丰盈的生命气息。

她究竟有何“魔法”?何为“生态化教育”?

故事,从23年前开始启幕。

在学校周边地图中发现教育富矿

2001年7月,胡爱红受命来到一所位于棚户区的小规模学校———安平街小学,当起了“掌门人”。

安平街小学的学生大都是巷子里的孩子。“他们的家大多空间狭小,基本没有学习的环境与空间。再加上家长多为生计奔波,无暇也无力顾及教育子女……孩子们的成长环境着实令人担忧。”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胡爱红依然记忆犹新。

没过多久,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胡爱红就兴奋地发现了一个“宝藏”———济南市曲艺团,它就在学校附近。“曲艺是民间艺术,接地气,很适合这些棚户区的孩子学习,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整体素养。”这个发现让胡爱红激动不已,她数次跑到曲艺团谈合作。最后,团领导被这位年轻校长对教育的一腔热诚打动了。很快,山东省第一家“少儿业余曲艺学校”就在这所不起眼的学校里诞生了

独具一格的曲艺课程,为棚户区这些生活相对闭塞的孩子打开了一扇艺术的大门。最让胡爱红惊喜的是,得益于“曲山艺海”的熏陶,孩子们从言谈到气质,从习惯到素质,都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学生代表队还被选中参加了文化部春节晚会。这件学校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里程碑式的大事,让安平街小学声名鹊起,学校也由此踏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2003年7月,胡爱红被派往六里山小学担任校长。同样也是规模不大,但这所学校有着不一样的地理优势———位于小香山脚下。于是,胡爱红在这座山上动起了脑筋。一方面,她利用小班化优势积极推行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她带领教师们开发出《走进小香山》等系列校本教材。短短3年,一所“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六里山小学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她又带火了一所学校!”周围群众都这样评价她。

2007年8月,胡爱红被调至舜耕小学。她认识到,学校唯有立足于社区,利用社区特点和相对资源优势,才能将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来到舜耕小学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和分析。

她了解到,这所学校距千佛山(古历山)不远,因“舜耕历山”而得名,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社会期望较高。尤其是了解到社区民众崇尚大舜文化后,她兴奋地发现:这是一座有待发掘的文化富矿!

“早在远古时代,舜帝就以‘象耕鸟耘’‘尧舜禅让’的美德开创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先河,舜耕小学校名的寓意就是‘继舜勤耕’。”说起舜文化,胡爱红的眼睛亮了。“扬舜之美德、做舜之传人”———正是带着这样一种使命感,一场以“舜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拉开了大幕。

舜德楼、舜志楼、舜耕楼、舜乐园……通过集思广益,每座教学楼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以凤凰为主元素的校徽,仿佛在诉说舜帝与凤凰的传说,校园主干道也被命名为“卿云路”,校门口的舜帝浮雕大气磅礴。同时,学校还开辟了“舜风流韵”文化园地,开发了以“舜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大舜文化艺术节”和“舜康体育节”每年交替召开,每月开设“大舜论坛”……“生态化教育”应运而生。

人,永远是生态圈中不变的核心

胡爱红认为,“舜文化”赋予了舜耕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生态化教育便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场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其萌芽,则是在2007年学校申报“国际生态学校”时冒出来的。

什么是生态?在她看来,生态,首先是自然的,但不能狭隘地定义为外在的环境,而应该包含“人”这一主体,即除了校园内花草树木等外在环境的生态,更应立足于学校多年发展的基础,注重学校内部各主体的和谐发展,激发每个人生长的动力、生命的活力。

纵观舜耕小学17年的实践探索,其生态化教育大致经历了从起步到深化再到成熟三个阶段。从构建以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家校合作五个领域为主要支撑的舜耕教育生态圈,搭建起生态化教育的探究框架,到通过德育创新、课程优化、教学改革、家校合作、教师发展以及环境建设等六大主要工程形成合力,建立起“自主发展、动态生成、多元平衡、整体优化”的“六驱型”整体变革机制,再到开启微观治理模式,着力解决教育微观层面的问题。其间,永远不变的,是“人”的主体地位。

生机盎然的校园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让学校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是什么?胡爱红认为,并非一草一木,而是人,是校园中的学生和老师,他们是学校最重要、最鲜活的生命群体。

这是胡爱红的“生态观”,也是她一直践行的治校之道。

“生态化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她认为,如果说学校是一片森林,那么学生就是森林中的一棵棵小树。每一棵树,各有各的生长周期,让每一棵小树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生长,学校这片森林才会孕育无限生机。

“生态化教育,就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胡爱红说,“具体到生态化课程中,就是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生命都自由呼吸、自主生长、自然绽放。”

在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一件事让胡爱红至今记忆犹新。

2011年9月,新学期的选修课程报名开始了。在热闹的操场上,孩子们一个个手拿报名表,兴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胡爱红发现有一个孩子由于没能参选,十分沮丧,流下了眼泪。这时,几个孩子跑到她身旁着急地问:“胡校长,为什么只有那么少的同学能参加呢?我们也想参加,你有什么办法吗?”瞬间,胡爱红的心像被电流击中了一样,被深深刺痛了。她忽然意识到,要真正让“儿童立场”落到每个孩子身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在机制上做好绣花功夫。于是,她马上肯定地回答:“我一定想办法帮你们实现愿望!”

她很快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而今,依据“教师即课程、学生需要即课程、资源即课程”的课程开发理念,舜耕小学的生态化课程实施做到了4个时段、20个专用教室、30多个选择机会、81个社团项目、100余名导师、200多位家长、1596名学生全部参与选修课程。同时,学校创造性地设计了课程通关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这一串数字背后,彰显的正是舜耕小学生态化教育的重要进阶之变———从课程选择学生到学生选择课程,形成了多样化、可选择的生态化课程新常态,打造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心仪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进专属教室、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发挥特长开发课程的崭新局面。

学生就是最大的课程资源

从学生需要即课程到学生选择课程,舜耕小学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离不开系统设计。在舜耕小学的生态化课程图谱里,包括基础层的“深耕”、拓展层的“拓耕”、开放层的“躬耕”。“深耕”打基础,“拓耕”拓空间,“躬耕”重体验。三类课程统筹规划、分层实施,为学生成长服务。

胡爱红强调,无论是哪类课程,都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如何让课程设置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如何让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真正回归学生立场?

如何让课程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譬如,“躬耕”课程是以“小小系列体验课程”为载体的,而它的开发则源于一个小故事。

2014级1班的学生小高,是个调皮的男孩。他的爱好是在校园里捉虫子,有时候还把捉来的虫子放在其他同学的课桌洞里吓唬他们。面对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孩子,班主任张丽媛却没有对其进行斥责和批评,而是推荐他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还鼓励他利用暑假好好研究虫子,开学后给同学们做昆虫知识讲座。“捉虫子简单,开昆虫讲座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张丽媛说。于是,整个暑假,小高都泡在虫子的世界里。除了捉虫子,他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他开始去图书馆、在网络上查找各种资料,首先解决自己的疑惑,再将这些知识整理成讲座的内容。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开学后,小高的讲座很成功,还得到了张丽媛颁给他的“昆虫小专家”证书。于是,他的昆虫讲座就有了第二期、第三期……“一次看似平常的教育事件,触动了孩子的心灵,更打开了我课程开发的视野!”张丽媛说。很快,“小专家”课程诞生了。

如今,课程已经实施了10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磁悬浮列车,从班级到全校,从校内到校外,处处都能看到舜耕“小专家”的身影。

胡爱红告诉记者,“小专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而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实践、反复习得的成就总结。“躬耕课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让学生的体验学习由偶然成为一种常态。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充满兴趣、满怀热情地去学习,才是生命成长最自然、最蓬勃的状态,也是生态化课程的奥秘所在。

在胡爱红眼中,学生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成长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有的是生龙活虎的小健将,有的是多才多艺的小精灵,有的是善于创新的小创客……他们,就是最大的课程资源!“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的研发者和实施者。”胡爱红说。小小系列体验课程是一个有着无限张力与空间的课程群落,因为孩子的成长有无限的可能,所以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会随着孩子的愿望无限拓展。

2014年,作为济南市首批领航学校,舜耕小学开始探索集团办学路径,舜耕教育集团由此成立。时至今日,该教育集团已涵括了舜耕小学、汇诚小学、汇苑小学、东河小学、秀山小学、舜华学校小学部6所学校。

在生态化理念下,学校回归学生立场,摸索出的以浸润习养、多维融合、协同联动为主要特征的“润德”课程育人经验,获得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这让胡爱红在深感责任更大的同时,也更坚信:生态化教育的路子,走对了!

生态化教育,究竟做对了什么?塑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新样态?“这种新样态,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人。”一位教育专家给出了如此评价。

从生态化管理到生态化气象

生态化教育在舜耕小学一路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的17年间,带给教师的是什么?

“成长和再成长!”采访中,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学校名师窦成华脱口而出。

自1993年舜耕小学建校第二年便在此工作的名师窦成华,参与、见证了舜耕小学从名不见经传走向声名远扬的整个过程。从济南市中区十佳班主任一路成长为山东省优秀班主任,窦成华不仅自己功成名就,其工作室的8名成员也个个出彩。2012年,她还开设了古诗词班本课程,所教学生曾参加中国诗词大会。

“胡校长是我的伯乐!”窦成华说,“2007年,胡校长来到舜耕,我也从此开启了一条从自我突破走向成长的路。”在她和很多教师眼里,胡爱红是一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创新者,是一位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家,也是一位对教师如春风般亲切温和的知心人。

“你这个想法很好,去做就行”“你有什么困难和我说”,这些是胡爱红常说的话,教师们也喜欢向平易近人的胡校长求助。窦成华告诉记者,不知从何时起,每周五便成了固定的校长开放日。老师、学生都可以上门找校长,很多校园微创新便是这样自下而上产生的,由教师自发形成的“师道研究学会”也成了学校的智囊团。

窦成华只是舜耕小学教师团队拔节成长的一个代表。胡爱红通过探索实施“个人赋能+团队赋能”的“双动能”教师发展机制,成立“师道研究院”“舜智”“舜影”等十余个学研共同体实现教师抱团发展。教师团队“三十秀风采、四十立风格、五十再出发”蔚然成风,先后有20余名教师被评为区级以上教学能手,30余名老师获评市级以上优质课……在胡爱红的带动和影响下,生长,已经成为学校最美的文化气象。

多年来,胡爱红不断提升“治校,如烹小鲜”的管理智慧,也始终致力于提高个人修养。

生活中的胡爱红,似乎有着一种松弛的魅力,说起话来总会给人以邻家大姐般的亲切,眉眼之间笑意盈盈。

保持松弛感的人,心灵处于一种自在、安定、舒适的状态,身体和生命自然就充满活力。因为在她看来,工作与生活同样可以让生命变得更美好更丰富,它们从来都不是负担。因此,无论是投入工作时的风风火火,还是生活中的淡然平和,同样倾注了满腔爱意的她,似乎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眼里有星辰,心中有阳光。”

她的这种魅力自然成了“生态化教育”中的一部分,源源不断地释放着能量。她是老师们的知心大姐,在“舜耕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上,大家自发授予她“舜耕sister”的荣誉称号,情真意切的颁奖词道出了大家对她发自肺腑的钦佩与赞誉:“她不是特工,却能破译教育的密码;她不是宋江,却能将一百余名‘好汉’的心连在一起;她是知心sister,倾听每位教师、家长、学生的心声……”

胡爱红的管理,何以如此深得人心?

“管理,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条条框框,而应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考虑教育活动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个性化需求,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这是胡爱红做校长23年来一直践行的一条准则,也似乎道出了“生态化教育”何以生生不息一路开满繁花的根源……

此刻,迎着怡人的春风,舜耕小学开启了它的第32个春天。生态化教育的下一步怎么走?走向哪里?在校园道路两旁一树一树的春芽萌动里,在师生自由的呼吸间,胡爱红和她的团队又将踏上一段新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