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究竟什么是‘八一精神’?”
  江西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简称“南师附小”)“八一中队”的孩子向大队辅导员提出了疑问。
  在南师附小的校园内,在百年的梧桐树下,老师和孩子正在排演一出大型校史剧。剧中的老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学生,而是让他们跟随自己的讲述,穿越百余年的校史:从满目疮痍的岁月里建校,到当年的家长参加南昌起义,再到抗战期间师生辗转流连、耕读不辍,一直到新时代红色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在国史、军史、校史纵横交融的剧情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悟,慢慢领会着什么才是“八一精神”,在体验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这就是南师附小的大型校史剧《红领带 红领巾》,全剧时长2个小时,先后参与的人员超过一千,从采访、创作、编剧、选角,再到排练、上演,用时将近一年,所有参与人员都是学校的师生。
  “红领带、红领巾,它们流淌着同样的红色血脉。”南师附小党委书记易艳丹介绍,这是他们创作这部校史剧的一个初始理念。办学11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用一种浸润的方式育人,包括用各种深度体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精心构筑起“五红阵地”:“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电影院”“红领巾双语广播电台”“红领巾阅览室”“红领巾画廊”,用各种能够进入孩子心灵的体验活动传达爱国主义的情感和价值观,而创作、排演《红领带 红领巾》校史剧就是其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红剧,不只是为了演戏
  说起南师附小这座百年老校的历史,叠山路校区一定是绕不开的部分,学校坐落在闹市区的一条小巷子里,百年梧桐树见证着学校的百年历史,梧桐树下读书是学校一贯坚持的传统。
  “在我们英雄城南昌,红色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个人的骨血中,加上平日学校一直注重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所以当学校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很自然地想将红领巾与红领带联系起来(当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都统一佩戴红领带)。”南师附小校长助理陈璐这样说,他也是这部剧的执行导演和总协调。
  为什么会选择排演一部校史剧?
  陈璐介绍,回顾学校多年的德育实践,活动育人的道路是逐渐清晰而坚定的,就是要通过活动浸润的方式去感化人,而校史剧可以基于历史现实,把建党、建军、建校历史融入其中,并让师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浸润式参与其中,就一定能将育人效果最大化。
  走访老校长、老校友,听老一辈讲述学校的历史变迁;走进图书馆和档案室找寻散落在书籍里的办学故事,光脚本的撰写和前期的准备便历经4个多月。
  校史剧起源于梧桐树下朗朗的读书声。从“序幕”到“尾声”共八幕,学校面向各个校区海选。学生自愿参与和班主任推荐相结合,上千名学生报名参加,各个校区的海选现场,学生们“说、学、逗、唱”展示才艺,一演就是三五天。
  复试、三试和集训,最终确定600多名学生参与正式的演出。
  为了帮助剧组中的队员理解那些战火纷飞革命岁月里的故事,学校与驻赣部队联系,带着剧组成员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走近军人的生活,参与军人的训练……
  “即便在学校工作多年,可起初我既不太了解学校的历史,也不清楚什么是校史剧,更不会演戏,但是想通过这部剧给孩子带来一些感悟,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提升。所以排练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并不是背台词和演戏,更多是和孩子一道重回到当时的那个情境,让他们感受当时的孩子在国破山河在的情况下,是如何努力学习,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国家的发展相结合的。”说这话的张越群自告奋勇参演了剧中的程老师,这几年他不仅从学校的中层干部成长为南师附小叠山路校区党支部委员、执行副校长,也在实践中成了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践行者。
  全剧没有一个专业演员,为了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角色还设置了AB角。
  可最初总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是“B”角,或者全剧只有一句话,甚至只是在后面站了一个队形,就想替孩子请假,他们认为与其当群众演员,还不如去参加课外兴趣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