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社会竞争加剧,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更容易因社会变革的冲击而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而学生心理健康又有一定的隐蔽性,加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不足、需要协同其他部门联动、原生家庭影响比较大等因素,许多区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蜻蜓点水”,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困难。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为学校、区域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区域积累了哪些经验、遇到了哪些困难、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支持、如何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期邀请不同区域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让他们谈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探索。

问题驱动,找准症结开良方

中国教师报:现实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易被发觉,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区域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会遇到哪些困难?

庞红卫:区域在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偏差。不少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不少学科教师与班主任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己无关,导致心理教师“单打独斗”。而缺少兼职教师与班主任的参与,心理教师只能被动应对式干预,重点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矫正,难以从根本上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问题学生,难以与学校教育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中过于依赖心理咨询与辅导,实施主体过于依赖心理专职教师,实施对象过于关注问题学生,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整体教育割裂,无法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单点突破,忽视整体推进,难以实现区域整体发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仍局限于内部,停留在单点着力,医教壁垒没有打破,家校社无法协同,没有形成合力,无法有效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彭玮婧:其实在2018年我们就感受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这一形势变化,于是开展了全省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根据对调研情况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区域整体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以下困难。

工作体系不全。学校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哪些内容,认为开了心理健康课、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建立起“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的完整工作链条;区域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许多地区和学校的工作计划总结、绩效考评等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家校社没有形成协同机制,如家校沟通内容多为学生的学业表现,对学生的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沟通较少,教育、卫健、妇联等部门各自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工作,但彼此间缺乏有效衔接,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认识存在偏差。许多地区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面向少数问题学生被动开展的“治病救人”工作,重干预轻预防、重个体轻群体,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国喜:学生心理问题比较隐蔽,常常是暴露出来的时候已经比较严重了,如何提前发现、尽早干预是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对教师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区域内专职教师配比难以满足大体量的学生需求,所以在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培养上是一个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对区域内学生个案咨询情况的梳理,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有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紧抓家庭教育根源,但如何开展家庭教育,从形式和内容上都面临着许多困难。

中国教师报:为解决这些困难,您所在区域做了哪些探索?

庞红卫:自2001年以来,浙江省根据“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思路,逐步整合社会力量精准聚力。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性和矫治性功能相统一,逐步构建起早期预防、提前预警、精准筛查、动态管理、社会协同“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闭环,为中小学生构筑强有力的生命防线。

彭玮婧:在通过调研摸清现状和困难后,我们撰写了决策咨询报告提交省委。在省委的推动下,2020年湖南率先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包括“总体要求、创新学校心理育人体系、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完善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组织领导”五个部分,针对调研发现的现实困境给出了解决方案。

为推动政策落实,2021年省委又召开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要求各市州以“两办”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出台相应配套措施,确保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同年,在湖南开展的“教育优先发展”专项督查中,省委督查室又专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督查内容。这些长效机制确保了制度的落地生根、落小落细。

张国喜:官渡区自2022年起对全区公民办小学4—6年级、初高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测评分为量表测评和面对面访谈筛查两部分,尽力对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提前发现、及时干预。针对教师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官渡区教师培训主要在教研活动中开展,自2022年以来,我们从危机干预、学生个体咨询、家庭教育、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分别开展了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覆盖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3个层次,力图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多方联动,搭建家校社协同保护网

中国教师报:预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行动计划》也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但科学的心理预防只靠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您所在区域构建了怎样的多部门协同机制?

彭玮婧:虽然许多机构包括高校都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监测,但每个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都不一样,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因人因校因地精准施策,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工具,依托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胡宓博士团队研发修订了一套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重要影响因素的评估问卷,涉及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38个因素,分布于13个维度和个体、家庭、学校、社会4个方面。在完成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后,我们采用该问卷对学生开展每两年一轮的监测,据此了解全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庞红卫: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多部门的参与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近年来,浙江省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省卫健委96525热线、团省委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电话、省教育厅“浙里问学”线上咨询等服务平台及时发现、监测、干预危机事件,同时持续推进多部门联动的青少年心理护航机制建设。

浙江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即将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若干意见》,全面构建党政领导、多方联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一是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1+7+X”定期例会制度,由党委(或政府)办公室召集,政法委、宣传部(文明办)、网信办、教育、卫生健康、公安、民政部门参加,并视情邀请其他部门参与,通报工作情况、研究具体事件处置等。二是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紧盯重点时段、关注重点学生、对接重点家庭,第一时间通报有关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网络舆情信息等重大事项。三是日常信息共享制度。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畅通教育、公安、医院等单位信息共享,实时动态掌握各类重点群体情况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张国喜:这些年,为了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官渡区各部门都力所能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都是结合各自领域“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2023年5月,为了打破各自为政的状态,全面推进官渡区心理健康建设,官渡区教体局联合区人民检察院、妇联等共同主办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周活动,活动期间邀请省教科院、云南民族大学等多家单位专家、讲师及各区心理健康教研员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开展专题讲座、心理辅导等,营造了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中国教师报:家长是学生成长第一责任人,但现实中一些家长缺少心理健康知识,又一味地追求孩子学业成绩,忽略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无形中加重或无视学生心理健康。您所在区域如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养育观念?

彭玮婧:家长的心理健康观念与教育行为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确很关键,但这个群体数量大且差异性也很大,所以开展相关工作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我们竭力从学校这个角度抓好家长的教育。比如要求学校每学期与每个家庭沟通1次以上,将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建档的重要内容。而学校的这些做法无形中就告诉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还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同伴交往等,真正理解日常亲子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另一方面,我们联合芒果TV开发了一系列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为什么青春期孩子总和父母对着干》等。这些课程切口小,反映了家长在亲子教育中的普遍困惑,引发了广泛共鸣,已成为湖南心理健康的数字品牌。此外,我们还与芒果TV合作开发系列亲子心理剧,以老少皆宜的方式展现当下家庭教育的真实状态,让家长在观看过程中不知不觉发生改变。

庞红卫:为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发挥家校合力,近年来省教育厅与省妇联共同发布相关意见,确立了7项家校协同育人重点任务。此外,为壮大家校协同育人师资队伍,浙江省坚持打造省市县三级家庭教育讲师团,鼓励学校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和专家库,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由校领导、资深班主任、德育教师、心理教师等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团队。

不仅如此,浙江省面向学校和社会建立不同层级的心理辅导中心,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提供阵地保障。“十三五”期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已实现100%全覆盖。“十四五”期间,省教育厅又启动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平台和工作体系建设工程,计划在2025年底完成100%的建设任务。县级心理辅导中心面向广大家长和学生开放,为开展家庭辅导提供了软硬件支持。

张国喜:依据心理测评结果报告,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针对区域共性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疫情期间我们以“好好说话,用心沟通”为主题开展了“官渡区线上家庭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系列活动,内容涉及亲子沟通、亲子期待调整、家庭支持系统建立3个板块,活动共开展6次,为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更多支持。同时,在心理健康周活动期间,我们开展了家长讲座、亲子线下团辅活动等,为家长提供更专业、更科学的指引和建议。

研训撬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教师报:《行动计划》要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才队伍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您所在区域采取了哪些举措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庞红卫: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正式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ABC三级上岗资格证书制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体系。2016年起,省教育厅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率纳入省教育事业业绩考核指标及教育现代化县评估指标,通过评价指标促进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持证率大幅提高,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省已有50万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经过培训认证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持证率占全省专任教师的90%以上。

在推进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省教育厅会同人社、编办部门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引进力度,配齐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今年,全省千人以上规模学校将配齐心理专职教师,到2025年,全省所有中小学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彭玮婧:要开展工作,需要先有人;要把工作开展好,需要有专业的队伍。但有些地区特别是县城和乡村,心理学毕业生不愿意去怎么办?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招生计划,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转岗的方式配齐心理教师。如常德去年专门举办转岗心理教师培训班,按照“专题讲座+跟岗实践+医院见习”模式,保障转岗教师的专业水准。此外,还将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等政策纳入督导考评内容,增强心理教师岗位吸引力。

配齐心理教师还不够,还需要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于是我们从“教研+培训”入手加强专业支撑。2022年湖南省专门在“国培计划”中开设135个“心理教师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工作坊,覆盖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市区,以“整县推进、全员卷入”的研修范式培训专兼职心理教师1.22万人,并以县市区为单位产出了课程教学资源、辅导案例、教研训制度等一系列优质成果。此外,每年举办省级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竞赛、设计现场教学等活动,引导和激励心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中国教师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有火灭火”的救急,而是有一定周期性、长久性的工作,这样就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挑战。《行动计划》提出支持心理健康科研,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成果应用。这是很多区域的短板,您所在区域在加强心理健康教科研方面有哪些尝试,下一步有何打算?

彭玮婧:湖南省这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快,除了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还离不开教科研的有效支撑。我们发现要提高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就应当让成果的“应用端”参与到成果的研发设计中。为此,我们形成了“教研组织、科研协作、政府转化、学校应用”的研究模式,使成果“边研究、边应用、边完善”。这个过程既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又锻炼了一线教师的业务能力,也为成果的后续推广播下“种子”。

此外,破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合力。为此,我们聚集了一批擅长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方法的专家团队共同开展研究。下一步我们将成立省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着力完善市、县两级心理健康教研队伍,进一步提高各级心理健康科研能力,增强成果转化应用。

庞红卫:20余年来,浙江省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构建新时代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指标体系,形成序列化内容框架,制定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地方课程标准与内容细目表,实现培养内容融合;建立“督导—辅导—教学”三合一机制,打造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实现师资融合;在全国率先设立“学生心理诊疗和研究中心”,建立家校医协同生态体系,开发优势赋能法与困境锤炼法,实现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法的融合。

从2023年开始,浙江省在前期医教结合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利用省长基金项目开展医教结合的心理危机专题提升培训,推进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建设,建立家长、学校与医院之间的绿色转介机制与信息联通,对心理高危学生开展家校医联合的评估与干预。

张国喜:官渡区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及推广,官渡区第一中学、官渡区第二中学的生涯规划科研成果,云溪小学的心理健康学科融合教科研成果等先后在市级、区级教研活动中推广。在2023学年学业质量过程性监测中,我们还融入了心理学视角,运用科学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风格等因素进行测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21日第15版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