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覆盖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九大产业。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未来产业在规划与发展中,如果能及早地解决好产业标准化和建立行业标准的问题,就能够为行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其他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和交叉创新带来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从而更好地推动这些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与持续创新。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补充道,标准化旨在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和一致性,《实施方案》作为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顶层设计的标准化规制,将引领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此外,也有利于推动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技术交流合作。

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业标准研究,《实施方案》提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应用标准以及标准预研。

具体来看,《实施方案》提出,围绕多模态和跨模态数据集,研制视频、图像、语言、语音等数据集和语料库的标注要求、质量评价、管理能力、开源共享、交易流通等基础标准。围绕大模型关键技术领域,研制通用技术要求、能力评价指标、参考架构,以及训练、推理、部署、接口等技术标准。围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应用及服务,面向应用平台、数据接入、服务质量及应用可信等重点方向,研制AIGC模型能力、服务平台技术要求、应用生态框架、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生成内容评价等应用标准。在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重点行业开展AIGC产品及服务的风险管理、伦理符合等标准预研。

今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热度高涨,全国公开的大模型已逾百个,多方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加快创新步伐。艾瑞咨询8月22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AIGC产业全景报告》测算显示,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为143亿元。2030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达到11441亿元。

但该报告也指出,自生产式人工智能逐渐应用以来,引发了知识幻觉、数据安全、个人隐私、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和讨论,新生的行业亟须监管措施的跟进和健康发展引导。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性政策出台。8月15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提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可以诞生颠覆性技术以及产品,也意味着产业相关技术路线和产业链并不成熟,标准的设立将有利于产业链形成技术协同和行业规范,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建立。”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对记者表示,标准化工作也有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培养,以及推进标准国际化建设。

王鹏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出台规范性政策《暂行办法》,但还缺乏详细的产业制度,通过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标准和技术标准,可以有效引导企业的创新路径,强化风险防范工作,应用标准和标准预研也为企业探索行业发展模式、商业化开发提供了落地实践的平台。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来说,一方面是加强研发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参与标准制定,增强自身知名度,也可以率先将产品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