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培训的“鞋”更适合教师发展的“脚”】
让·皮亚杰说:“关于教育的问题,没有一个不与师资有关,如果没有足够的合格教师,再好的教改方案也会半途而废。”县域内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决定着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高度和教育品质。而县域内教师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与功能发挥情况直接影响当地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展好县域内教师整体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头戏”。《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教师需求导向的课程实施能力培训”这一要求,为县域内如何整体优化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法、评价培训成效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科学规划,擘画长效培训一张图。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本着系统、整体、持续、可行的原则,把培训作为第一任务优先规划,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确定教师培训周期,从整体上绘制县域教师培训工作蓝图。同时明确各时间段的培训目标、内容、方式以及考核标准,给教师一份权威性的“明白纸”,保障培训工作行稳致远。筑牢以高校、省、市、县、校组成的五级培训网络,形成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联动培训体系,实现人员和学科全覆盖。以“关注前沿理念,立足教学实践,落实每一个细节”为原则,以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贴近学校、贴近教师的研究课题为载体,构建起“低调起步—追求实效—不断深化”梯级渐进的研究序列,进一步规范学校校本研修活动,保障校本研修提质增效。
完善体系,构建内容形式一条链。一方面,培训内容趋于多元化。对科任教师的培训要注重实操性,培训内容应包括学科思想方法、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分析、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科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应用等。对教育干部的培训主要围绕县域教育重点工作进行设计,包括领导艺术与管理科学、学校文化和品牌建设、德育创新等方面。另一方面,培训方式应多样化。除加强网络远程研修,开展网络观课、在线研讨等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活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采用“分散自学为主,重点集中辅导,联系实际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的形式,既有全员集中学习,也有名师参与的分组研讨;既有现代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又有教学能力的达标考核;既有权威专家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又有教研员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还有场上场下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等等。
因材施训,密织立体培训一张网。实行分层次梯度培养模式,对县域内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中讲授与分类研讨相结合等方式,做到因人、因岗、因需施训。加强培训专家库建设,积极与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沟通联系与交流,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担任培训专家,巧借外力让教师接受最前沿的教育理念。“用自己的骨髓造血”,充分发挥县域内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分学段按学科面向全县精心挑选县内首席教师等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施行“导师”领衔工作室制度,导师与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跨校结对,采取“拜师学艺+跟岗锻炼”的培养方式,在新课标理解、教材把握、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传帮带,引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对标优秀教师,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要求,避免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促进其迅速优质成长。
务实教研,下好研训融合一盘棋。强化培训与教研的深度融合,坚持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开展务实教研,研训融合,在教研的实践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磨砺专业素养和研究情怀。构建以县级教研为主体,联盟教研(校际片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教研体系,实施“主题化、序列化、系列化”教研模式。县级教研负责区域课改顶层设计,把舵定向,具化课改理念和学科思想方法,一体化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凝练教研主题,传播学科教学理念,推介课改成果。片区教研聚焦片区教学疑难,实现区域联动,实现问题共克、经验共享、共同进步。落实校本教研每周半日学科活动制度,在全县教研主题及学科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开展以课堂观察、集体备课为主要内容的常规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