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成超;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李水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时代工匠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纵深,它发展成熟于产业变革实践,浸润于“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名于世”的工匠文化,在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创造过程中已经发挥并正在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作用,契合了在新时代新征程探寻新优势新动能的新需要。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的价值一致性

  新时代工匠精神归属于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元素和时代呈现。新质生产力归属于社会存在,与新质态的生产关系共同构建起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二者虽不明显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但在价值指向、价值主体、价值成效上具有一致性。

  从理论维度来看,二者具有价值指向的一致性。它们二者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深化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中国化、时代化展现。“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概念的深化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动能驱力这一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科学回应。新时代“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恰是增加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生产力,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与工业化、信息化生产相匹配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品质要素,它从提升产品质量出发,为质量强国战略的建设和实施提供支撑。作为社会存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为我国推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指明新的方向,而作为精神样态的“工匠精神”,正在赋能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发展性变革和变革性发展。

  从现实维度来看,二者具有价值主体的一致性。它们二者是在国家经济战略变革跃升的现实背景下,就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竞争力质性提升而提出的根源性驱动策略。“工匠精神”由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再提升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经历了从“行业规范—行业话语—政府政策话语—意识形态样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旨在传承与厚植工匠文化,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和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继而凝心聚力,推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再上大台阶。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契合新发展理念并反映社会生产力变革规律的生产力质态,要求企业遵循“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基本特征,把握其“特点是创新,质优是关键”的核心品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不断创造出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确保能够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和推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从实践维度来看,二者具有价值成效的一致性。它们二者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诸多强国战略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中,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彼此赋能。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均以“新”呈现,“劳动者”要素升级为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劳动对象”要素更多体现为数据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劳动工具”转换成了诸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工匠精神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发展提供精神基础,引领一大批产业劳动者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成为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质生产力中的能工巧匠,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压力下,被不断赋予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新内涵,推进制造业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实现新时代从速度到效益、从旧动力到新动力的更迭转换。我国从一个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离不开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间的有机互动,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二者也将依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塑强新质生产力的理路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产业领域具象化的重要精神坐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群众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情感意志和思维行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勇毅探索。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第一,以重知识、善技能、创新型的产业大军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注入动能。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仍然是人才。首先,要激活驾驭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的专业人才。新质生产力产生新动能新优势,客观上要求科技创新成果必须尽快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因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便构建起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布局范式,以防范国际竞争中的重大风险。其次,催生把握新质生产力生成发展规律的领军人才。以国家相关部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向,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坚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依托,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大力度引进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大力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和战略科学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再次,滋养掌握新质生产力颠覆性技术的技能人才。新质生产力是由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应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支撑创新驱动的根本是创新型人才,其中包括能工巧匠和高级技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企业职工素质持久提升,成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路径。

  第二,以尚劳动、建机制、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广营建生态。在企业主体内部乃至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实质是引领企业员工与整个社会形成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给予必要尊重的良好氛围。首先,弘扬崇尚劳动的美好风尚。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对其客观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和转化过程,需要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付出大量辛勤劳动。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中华民族只有以更为积极的历史主动和精神主动发展和推广新质生产力,才能圆满交出强国建设和伟大复兴的时代答卷。企业主体和全社会需要坚定“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理想信念,笃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牢铸“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生奋斗观。其次,构建追求卓越的协同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企业主体需要主动汇聚政产学研用等资源,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企业主体运转过程中须通过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以此来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再次,营造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这要求企业主体必须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全面深刻且系统科学的认知。而作为重要载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博弈常态下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企业主体因为各种严峻风险挑战而引致的失败,理应得到政府和社会给予的必要宽容。

  第三,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供给为新质生产力服务民生提供保证。宏观层面,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微观层面,应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产品成果供给上,特别是质量向度。首先,赋能企业主体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品质设置高端产品供给。数字化和绿色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点。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出重要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颠覆性决定了企业主体在行业领域的高端性,提升了企业主体服务民生的品质高度。高端产品不以价位为单一衡量标准,而是要具备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性能,同时能凸显企业主体在本行业领域的龙头地位和技术实力,以质优的品牌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赞誉。其次,赋能企业主体以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业态满足人们多元需求。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以服务质效的提升作为应有的价值评判准则。新质生产力发展,意味着各行各业的企业主体都要把生产高精尖产品和提供精细化服务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工业化时代更多地强调产业工人对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遵循和坚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就是要在“服务于谁”的基础之上,完成“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深层探寻,在企业生产运营实践中生成更为精准、精致、精细、贴心的产品供给和服务实效。

  人类文明形态的延续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转型、变革、跃升的动态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贯穿着社会生产力的变迁迭代,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应然与民族伟大复兴主观需求必然的共时性统一。新时代工匠精神鲜活地映射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伟大奋斗、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实现了向物质力量的质性转化,正在谱写赋能新质生产力、催发新动能新优势的时代华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研究”(21VSZ035)阶段性研究成果】